郎平年轻的时候美不美
回顾峥嵘岁月,重温排坛往事。大家想知道当年郎平指导是怎样被选进国家队的吗?让我们带着大家一起重温。本文节选自《巅峰对话——袁伟明郎平里约之后话女排》。
1978年8月,在苏联举行的世界女排锦标赛上,中国队未能进入前四,在与美国队争夺第五和第六名的比赛中,又以0-3败北。从技术统计来看,防守不好、强攻不强,是我们两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尽管我们快速多变的技战术已经形成,但由于防守和强攻这两个环节没有保障,中国女排的特长无法充分发挥。
国内不少排球行家认为:“世界排球运动的新变化,使得今天的排球成为技术、力量与高度相配合的运动。”衡量一支队伍进攻实力的主要标志是强攻。要战胜人高马大的欧美强队,迫切需要培养身材高大的强攻手。那么,我们的“大炮”在哪里呢?
在南京举行的全国锦标赛上,时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的袁伟民发现了一位有希望培养成一流“大炮”的人物。
这次袁伟民赶往南京观看比赛,是奔着北京女排来的。他到球场一看,喜出望外,这个队主攻手郎平的条件真不错。这是未来的“世界大炮”和她未来教练之间的第一次见面。
这时,郎平才17岁,扎着两条小辫儿,长得细皮嫩肉的,一笑脸上还显出一对浅浅的酒窝,正是一位芳龄少女。
有人告诉袁伟民;“她和你还是半个同乡呢!”
郎平明明说得一口京味十足的普通话,在袁伟民听起来虽然也和苏州方言一样别有韵味,但姑苏城里难得有这样的大个儿呀!
“郎平的爸爸是天津人,大个儿;妈妈是苏州人,也是‘长脚’……”
“噢,怪不得哩。不然她怎么既有江南女儿的灵秀,又有北方姑娘的健美?还真可以算半个同乡哩!”
现在,决定郎平能否穿上缀有国徽运动服的人就坐在场外,不动声色地观察身高已经1米84的郎平的各种技术动作。袁伟民不愧为识“千里马”的“伯乐”。他拍板决定吸收郎平进国家队。
袁伟民的远见卓识不仅在于敢收下郎平,更在于敢把这样一个没有经过重大国际比赛考验的新手立即推上主攻手的重要位置,去打关键性的比赛。这难免不冒一点风险。而且,这时作为主攻手的杨希还在巅峰期,用郎平替代杨希确实要有点儿眼光和魄力。
这块石头丢下去,果然打破平静的水面,溅起美丽的水花,荡出环环涟漪。
郎平第一次露面,是在曼谷举行的第八届亚运会上。
她的18岁生日是在球场上度过的。那天中国队战胜了亚洲劲旅南朝鲜队,郎平强攻频频奏效,表现突出,打响了第一炮。然而,第二场打日本却屡屡失误,“大炮”打哑了,被换了下来。
我国排球界有“三年打基础,五年成才,七年成器”的说法,有人认为郎平只有五年球龄,她这根嫩竹扁担还挑不了千斤。有胆有识的袁伟民却始终不悔。他认为,要加强中国女排的进攻,就要破格起用有特殊才能的新秀,付出一点学费是难免的。一个新手,技术有点波动,有时打得好,有时失手了,这都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重要的是帮助她总结经验,找出薄弱环节,继续在使用中培养她、提高她。
为了把郎平培养成不负众望的“炮手”,在国家队集训时,袁伟民对她进行了严格的、有独创性的训练。袁伟民很快就摸透了她的脾气,经常出难题“憋”她。当防守上还有漏洞时,袁伟民并没有因为她个子高大而降低要求,而是经常给她吃“小灶”,帮助她突破防守难关;当她能得心应手发挥强攻威力时,又训练她快攻突破和后排立体进攻。
春风化雨,郎平在教练的严格要求下,朝着能攻善守、能高能快、技艺精湛的世界一流“炮手”的方向前进。